以人为中心的协同管理(三)
协同,简而言之,就是互相配合地做事。任何组织,都是集合各种资源,以完成预定的目标与使命。因此,协同程度的高低,对组织的效率与绩效至关重要。组织是由人创建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生活得更好——从人出发,回到人,中间相关流程中最重要的节点也是人。正是因为敏锐地洞察到这一点,徐石将协同的概念与管理软件相结合,开发出协同管理软件,在管理软件行业开辟出一个全新领域,并逐渐获得了业界与市场的认可。
徐石认为,传统管理软件以信息为核心,对物料、资金与流程这些易于定义、相对刚性的因素比较关注,但对于个人和组织的行为管理、非结构化信息没有诠释,对人的激发、尊重更不够。“如果将信息化比成一个人的大脑,那么这事儿干了 30 年,我们更多地激发了左脑,没有激发人的右脑。管理被曲解了,人被淹没了。情感、兴趣、爱好、人文精神,这些与人的行为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被遗忘了。而一个好的管理一定是理性加感性的。管理软件必须回到‘以人为中心’的轨道,才能开启一个全新的未来。”
徐石提出,协同管理软件要“以人为中心”,着眼于经营人、管理人的行为,而非仅仅停留在管控事件结果的层面。要把“人”作为构建信息体系的原点,去规范、引导、记录、分析和考核人的行为,实现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事或流程的协同,组织间的协同(泛组织协同)。
“协同管理系统给企业管理带来两个非常大的改变:一个是流程可视化 ; 另一个是实时透明化。管理可视化、透明化之后,流程变得更通畅。”徐石说,过去靠人治、靠老板的威望,各种规章制度放在文件柜里,藏在人的嘴里、脑袋里,而不是在流程里。流程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载体,因为在流程上面可以绑定各种权限,帮助人们形成协同工作的习惯。常言道:“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一点非常重要。行为管理让政令通达,让业务管理更加顺畅、高效,将大幅减少或消除很多企业制度和流程被大打折扣甚至得不到落实的现状,大幅提升企业的执行力。协同软件的行为管理,将让令人头疼的 KPI 考核变得轻松而高效。
徐石举例说,一个同事发起一次协同工作流程,相关同事会进行相应处理,每个人响应的速度、回复的准确性、意见的建设性都很容易被评估和定义,对应到岗位职责,就是一个人基本的 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参照。
另外,软件还可以记录并描绘出每个人的工作轨迹。一名管理者,在一定周期内跟谁联系最多、处理哪件事耗时最长等等,一张图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每个人、每个部门到整个组织都有了直观的效率图,便可以检视和修正工作方向,提升工作效率。“这个时候你还需要专门花时间去做 KPI 吗?如果战略是一个坐标图的话,你只需要不断检视效率图,进行对标即可。”徐石总结道。目前,语音识别技术日渐成熟,例如,科大讯飞的带地方口音普通话识别成功率已达 95% 以上,这一技术将让协同管理系统更智能、更易用。管理者可用语音发起工作任务与流程,这一指令被语音系统识别后,便自动启动工作按钮,牵动相关工作流程。比如,你对着系统说:“请把我昨天下午那份工作计划调出来,日期修改成今天后发给相关部门与人员。”协同系统听到指令,便可自动调出文档,修改时间后,发给预定的部门与人员,他们也会很快通过系统予以回复。也许未来每个人都有一个协同工作的 AI(人工智能)助理。当然,这只是协同管理系统应用的一角。徐石展望说,随着大数据及云技术的发展,泛组织的协同将成为现实,协同管理系统可以轻松覆盖企业上下游,扩展到整个产业链及生态系统。
按照徐石的描绘,在未来的协同管理系统中,每个人在每一流程、每一节点的行为都被有效地记录和分析,它会提供每个人的行为诊断报告,这个报告可以精准描述个人工作行为效率的高低、在同事中间的贡献、工作的合理性以及岗位的匹配性。一旦每人的行为都得到精准的定义和描述,每项工作的质量、结果都会被清晰地定义与显示出来。在企业层面,涉及企业运营的大量数据和信息会不断被收集,形成标准的大数据池。企业可以用自己的数据与行业标杆去对标,分析和寻找差距,不断改进与提升。
徐石说,管理软件将进入与人工智能(AI)、大数据结合的时代,协同管理系统将越来越聪明、灵活、易用,越来越人性化。企业将从生产的自动化、工作的自动化上升到管理的自动化乃至决策的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