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开通体验×

只需10秒,即可快速申请开通体验

注册 登录
首页 > 协同观察 > 行业洞察

协同研究院

研究院简介

专家介绍

协同知识

协同期刊

体验产品

  • 大型企业协同管理平台 A8+
  • 中小型企业协同办公平台 A6+
  • 企业信创协同管理平台 A8-N
  • 移动协同办公平台 M3
  • 协同共生铸就企业强大生命力
    时间:2022-07-20新闻来源:致远协同研究院 韩璐浏览量:4681

    协同管理是企业日常经营中的重要内容,当一项任务的执行和决策超过了个人的能力和权责范围,则需要通过协同由多人共同完成该任务。因此,在企业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进程中,协同管理软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的ERP软件、行业化软件(如化工、矿山)、领域方面软件(如财务、人事)的使用人群往往集中于一个或几个部门。与此不同,协同管理软件是全公司范围内使用的软件,完成跨部门、跨组织的任务协作和全员管理。同时,协同管理软件也是企业管理层进行日常监管和管理决策时最常使用的软件。虽然协同管理和协同管理软件在企业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国内高校中却鲜有相关方面的培养,只有河海大学与泛微公司联合开设了协同管理系统选修课。这一现状的原因,一方面是协同管理理念还处于发展期,另一方面是缺乏深入阐述协同管理的专著。陈春花教授的研究弥补了这一不足,尤其《协同共生论》将“协同”与“共生”的理念进行整合,对协同管理理论进行了进一步创新。目前的书籍中更加被大家熟知的概念是流程,相比于协同概念,前者偏向于基于经验的应用,后者是对经验进行提炼升华的理论,能够从更深层次探讨应用并指导应用的创新。本书对于IT咨询顾问、流程管理者以及管理架构师都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在企业管理的发展进程中,最先引起重视的是ERP、财务类的管理内容和软件,协同管理受到的重视较晚也较少,企业对协同管理价值存在理解不足的问题。事实上,两类管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前者针对资源进行管理,后者针对人员进行管理;前者以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律为基础,关注资源的分解、分配与组合,后者以主观世界的社会规律为基础,关注人员的分工协作。只有在管理中将人与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充分释放企业的能力。《协同共生论》的出现为企业中人的能力释放带来了新的思路。

    共生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生物学,德国生物学家德巴里指出,共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与其他生物走向联合,共同适应复杂多变环境的一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陈春花教授将共生的理念应用于协同管理中,认为协同共生是指共生单元通过不断主动寻求协同增效实现边界内组织成长、协同自进化,进而达到整体价值最优的动态过程。该理论将协同共生分为组织内部、组织外部和跨组织三种情况,为企业指明了协同共生的管理方向。关于企业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夫的名言“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产品交付的视角看待企业发展,而协同共生是从企业生命力的视角看待企业的发展。这一视角用合作替代竞争,以企业能力为出发点,拓展了交付内容的范围。简单来说,只要是企业能力所能及的地方,都可以产生交付。这些交付虽然不能作为完整的产品为企业带来收益,但是当多个企业发挥自己的专长,各自完成自己擅长的交付部分,协同共生的企业之间则共同完成了一件“产品”的交付。在这一过程中,各个企业既为社会输出了创新的服务或产品,也由于这份价值,企业得以增加自身的生存能力。既然市场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那么通过协同共生,让能力与其他企业的能力进行组合并产生新的价值,可以为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提供应对变化的强大生命力。由此可见,陈春花教授的协同共生论为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指明了出路与方向。

    书中对协同共生论的理论思想、管理内容、制度与技术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战略层面上,陈春花教授指出,共生关系能够带来主动增效,实现这种“互利共生”需要四个前提:价值机制、结构机制、共享机制和技术机制。通俗地理解,共生伙伴之间需要具有统一的理念和目标以保障前进的方向一致;需要结构关系提供共生的执行途径;需要共享资源从而为资源配置效能提升提供素材;最后,还需要先进的数字技术为协同共生提供手段与工具。在管理层面上,为了获得持续增长,陈春花教授给出了构建协同共生的两个组合维度,帮助企业理清协同共生在具体管理中的实施重点。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陈春花教授提出了协同共生管理模型的四大基本要素,即场景、意愿、能力与过程,并给出了协同管理大致需要遵循的过程路径,为希望建立协同共生能力的企业提供管理指导。在技术层面上,陈春花教授推荐致远互联的数字化平台作为协同共生的落地平台,并且介绍了技术实现原理,帮助企业识别构建协同共生的关键数字技术。

    综上所述,协同共生论是一本具有开创性思想的书籍,书中给出了从理论到管理到技术的完整分析和介绍,是企业在动荡的、充满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环境中构建强大生命力的不二读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