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产品体验更多产品 >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发展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然而,农村地区在资源配置、生产效率、治理效能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数字中国战略在乡村领域的具体实践,成为破解乡村发展难题、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路径。它通过将信息技术与乡村生产、治理、服务等各环节深度融合,打破城乡之间的数字壁垒,推动乡村资源的高效整合与优化配置,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注入强劲的数字化动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一、数字乡村建设形式
乡村振兴战略与数字中国建设深度融合,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当前,农村地区在资源管理、生产效率、治理模式等方面仍存在诸多痛点,如“地、人、技、服”等资源不清、闲置或缺失,生产效率低、成本高,产品流通不畅,治理体系不健全等。
在此情况下,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整合信息技术与乡村发展各领域,旨在打破城乡数字鸿沟,盘活农村资源,促进城乡融合与资源互补,助力解决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是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数字乡村建设的特征
(一)以党建为引领,多维度协同发力
数字乡村建设以党建为引领,聚焦兴农、惠农、优政、善治,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多个层面全局发力,形成数字乡村全景架构。通过整合各方力量和资源,实现乡村治理、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多领域的协同推进。
(二)注重数据整合与共享
建立互联互通、数据共建共享、人人协同的数字乡村平台,从各个独立专业系统实时汇聚、存储汇总数据到一个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为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及时、准确、详实的依据,避免“信息孤岛”现象,提升数据的利用价值。
(三)功能覆盖广泛且精准
涵盖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政务服务等多个方面。在治理上,包括乡村党建、网格管理、乡村档案、防返贫动态监测等;在产业上,涉及智慧畜牧、智慧水产、产品质量追溯、产业链服务等;在服务上,提供政务服务、就业服务、农技服务等,满足乡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四)技术支撑强劲
依托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对乡村生产、治理、服务等场景的智能化管理,如高标准农田的遥感监测、四情监测,农业综合执法的智能调度等。
三、数字乡村建设的重点
(一)构建乡村智慧“大脑”
以数据可视化、智能化等手段,实现数据服务、智能服务、预警提醒以及决策分析服务。通过“一图联动”重塑乡村治理体系,“一图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动力,整合乡村党建、产业、治理、平安等多方面数据,为乡村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二)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
建设高标准农田:基于先进技术健全高标准农田“建管用”全程监测管理体系,守住国家“粮食”及“耕地”红线。
打造数字产业园:以“三区三园一体”为示范引领,通过智能设备实时监测农事情况,实现生产环节的智能化、集约化、精准化管理,整合产业链数据资源,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和信息共享。
强化涉农补贴手段:对涉农补贴资金管理全流程进行再造,优化申请、核对、审批上报等环节,强化财政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发展数商兴农新业态:坚持运营前置,提供产业互联网运营思路,建设“产管销服”一体化产业运营公司,降低生产成本,打通产业链条。
(三)提升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
加强乡村党建:通过数字化手段夯实乡村党建基础,发挥党建在乡村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网格管理、乡村三治、乡村文化等数字化建设,实现对乡村事务的精细化管理。
强化涉农执法监管:运用先进技术建设农业综合执法平台,实现执法巡查、调度、整改等多场景应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四)优化乡村政务与公共服务
围绕“乡村振兴”“政务服务”等工作,为乡村居民提供精准政务服务,提升政务效能。为涉农主体提供公开高效的项目监督、涉农事务督查督办等公共监督窗口,助推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到位,同时提供农技服务、就业服务等,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五)健全保障体系
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统一运维服务保障体系和统一信息标准规范体系,确保数字乡村平台的稳定运行和数据安全,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撑。
通过以上重点工作的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有效盘活农村资源,助力产业发展,提升治理能力,推动政策落地,最终实现乡村的高质量发展。
AI赋能 · 开箱即用 · 无缝协作
百余种业务应用互联互通,无缝衔接
行业领航 · 深度定制 · 标杆实践
行业专属定制方案,源自TOP企业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