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产品体验更多产品 >
供应商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对账结算的规范化与黑名单设置的精细化,为企业构建透明、高效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提供支撑。以下从对账结算与黑名单设置两个核心环节,解析供应商管理系统全流程运作逻辑。
一、对账结算全流程:规范透明,高效协同
(一)结算前期准备
结算流程始于采购执行的收尾阶段,供应商管理系统自动关联采购订单、收验货记录及合同条款,形成完整的结算依据链。采购部门需确认货物或服务的交付情况,包括数量、质量是否与订单一致,收验货单是否已完成审批。同时,系统同步调取合同中的价格、付款方式、发票要求等关键信息,为后续对账奠定基础。供应商可通过外部门户提交结算申请及相关凭证,确保双方信息源头一致。
(二)对账信息匹配
供应商管理系统将企业内部的入库记录、验收单与供应商提交的结算单进行自动比对,重点核对物料名称、规格、数量、单价及总金额等核心数据。对于匹配一致的部分,自动生成初步结算单;若存在差异,系统标记异常项并发起核查流程,采购专员可通过系统与供应商在线沟通,上传补充证明材料,直至双方达成共识。整个过程留痕可追溯,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纠纷。
(三)审批与付款执行
确认无误的结算单进入审批流程,根据金额大小及企业内控规则,自动流转至对应层级的审批人。审批通过后,供应商管理系统将结算信息同步至财务系统,触发付款计划。财务部门依据结算单及发票信息安排付款,并在系统中更新付款状态。供应商可通过门户实时查看结算进度及付款情况,减少沟通成本。付款完成后,系统自动归档结算单据,形成完整的财务闭环。
二、黑名单设置全流程:严格准入,动态管控
(一)黑名单触发条件识别
供应商管理系统基于预设规则,自动监测供应商在合作过程中的异常行为,作为黑名单设置的触发依据。常见触发场景包括:多次出现严重质量事故且整改无效、恶意拖欠货物或服务、虚假信息申报、严重违反合同约定导致企业重大损失、行贿等违纪违法行为。此外,采购部门或相关方也可手动上报供应商违规情况,并提交证据材料,启动黑名单评估流程。
(二)多维度评估与审核
对于触发黑名单条件的供应商,供应商管理系统启动多维度评估机制。评估内容包括违规行为的严重程度、造成的损失大小、历史合作记录及整改态度等。评估小组通过系统调取供应商档案、事故处理记录、评价结果等数据,进行综合判定。评估结果分为“列入黑名单”“暂停合作观察”“不予列入”三类,连同评估依据一并提交至审批环节。审批流程根据企业层级设置,确保决策的客观性与严肃性。
(三)黑名单执行与动态管理
经审批确认列入黑名单的供应商,供应商管理系统将自动更新其合作状态,冻结其参与新采购项目的资格,并在供应商库中进行标识。同时,系统向相关部门及外部合作平台同步黑名单信息,避免误合作。对于黑名单供应商,企业可设定观察期,若在观察期内满足整改要求并通过复核,可按流程解除黑名单限制;若违规行为情节特别严重,可设置黑名单,终身禁止合作。系统定期对黑名单进行梳理,确保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
对账结算与黑名单设置并非孤立流程,二者通过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与联动。例如,黑名单中的供应商将被自动限制参与结算流程;对账结算中发现的严重违规行为,可直接触发黑名单评估。这种协同机制既保障了结算环节的风险可控,又通过黑名单制度强化了对供应商的约束,推动供应商管理向规范化、智能化升级,从而实现“阳光采购”与企业成本的有效管控。
AI赋能 · 开箱即用 · 无缝协作
百余种业务应用互联互通,无缝衔接
行业领航 · 深度定制 · 标杆实践
行业专属定制方案,源自TOP企业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