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产品体验更多产品 >
民生保障领域,民政服务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传统服务模式中“线下跑腿多、信息不对称、救助不精准”等痛点,长期制约服务效能提升。随着数字化技术深入应用,智慧民政通过“一网通办”打破服务空间与时间限制,以“精准救助”打通民生保障最后一公里,二者协同发力,推动民政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服务”、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施策”,构建起更高效、更温暖、更精准的民生服务新体系。下面将从“一网通办”的服务重构与“精准救助”的数据赋能双维度,解析智慧民政如何重塑民生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一、一网通办:重构民政服务流程,实现“便民利民无死角”
“一网通办”是智慧民政的服务基石,通过整合服务入口、优化办理流程、打通部门壁垒,将分散在各业务领域的民政服务(如补贴申请、福利办理、社会组织登记)集中到统一线上平台,让群众“进一扇门、上一个网、办所有事”,彻底改变传统服务中“多头跑、反复跑”的困境。
(一)统一服务入口:打造“一站式”民政服务门户
智慧民政构建“内部门户+外部门户”双入口体系,内部门户实现民政系统内部各业务平台的集成办公,外部门户面向群众、机构提供全场景服务,确保不同群体都能便捷获取服务。
公众服务门户:聚焦群众高频需求,设置补贴申请、福利查询、办事进度跟踪、政策咨询等核心功能模块。群众无需下载多个APP或登录不同系统,通过政务服务网、移动端小程序即可访问门户,在线发起高龄补贴申请、临时救助申请、残疾人福利申领等业务;平台支持身份信息自动核验(对接公安系统数据),避免重复填写个人信息,同时提供办事指南、材料清单、常见问题解答,帮助群众清晰了解办理要求,减少因材料不全导致的办事失败。
机构服务门户:针对养老机构、慈善组织、社会组织等服务对象,提供专属服务通道。养老机构可在线申请建设补贴、运营补贴,提交从业人员信息备案;慈善组织可通过门户完成捐赠管理、活动备案、电子票据开具;社会组织则能在线办理登记、年检、证件更新,实时查询审批进度,实现“机构办事不跑腿、全程线上完成”。
(二)流程优化再造:推动“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
传统民政服务办理流程繁琐,需经过“线下提交材料-窗口审核-部门流转-结果反馈”多个环节,耗时久、效率低。智慧民政通过流程再造,将线下流程线上化、复杂流程简单化,大幅压缩办理时限,提升服务效率。
材料“免提交”:依托民政基础数据库与跨部门数据共享(对接人社、公安、住建等系统),群众办理业务时,系统自动调取所需数据(如户籍信息、收入证明、房产信息),无需手动提交纸质材料。比如,申请低保时,系统自动关联低收入人口库数据,验证申请人收入是否符合标准,无需群众额外提供收入证明;办理养老补贴时,自动获取申请人年龄、户籍等信息,避免重复提交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
流程“极简办”:对高频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减少冗余审批节点,实现“申请-审核-办结”快速流转。比如,临时救助申请流程简化为“群众线上提交申请-系统自动初核-基层工作人员入户核实-部门审批-资金发放”,审批时限从传统的数周缩短至3-5个工作日;社会组织年检流程取消线下纸质材料报送,改为线上提交年检报告、财务报表,系统自动校验数据完整性,审核通过后直接生成电子年检合格证明,无需现场领取。
进度“透明查”:群众提交业务申请后,可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办理进度(如“材料审核中”“待入户核实”“审批通过”),系统通过短信、平台消息自动推送进度更新,避免群众“反复问、盲目等”;办理完成后,结果(如补贴到账通知、证件电子版本)直接通过平台反馈,群众无需线下领取,实现“办事全流程透明、结果全渠道直达”。
(三)跨部门数据协同: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服务连贯性
民政服务涉及多部门数据联动(如救助需核查收入、房产,养老需对接医疗数据),传统模式中部门数据不互通,导致服务中断或重复核验。智慧民政通过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通公安、人社、住建、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数据“一次采集、多方复用”,确保服务流程连贯顺畅。
数据自动核验:群众办理业务时,系统自动向相关部门发起数据查询请求,验证信息真实性与准确性。比如,办理社会救助时,系统同步查询住建部门的房产数据、人社部门的社保缴纳数据、税务部门的纳税数据,综合判断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无需群众自行到各部门开具证明;申请养老机构补贴时,对接市场监管部门的机构登记数据、卫健部门的医疗服务数据,验证机构资质与服务能力,提升审核效率。
业务协同办理:跨部门数据协同不仅支撑单一业务办理,更能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比如,“身后一件事”服务中,群众通过民政平台发起火化预约后,系统自动将逝者信息同步至公安部门办理户口注销、人社部门办理社保停发、住建部门办理房产过户,避免家属在多个部门间奔波,实现“一次申请、多事联办”。
二、精准救助:数据赋能民生保障,实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精准救助”是智慧民政的核心价值体现,依托民政基础数据库与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对象精准识别、需求精准匹配、资源精准投放、效果精准评估”的救助体系,解决传统救助中“识别难、匹配难、监管难”的问题,让民生保障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
(一)建立动态数据库:精准识别救助对象
传统救助依赖群众主动申请与基层排查,易出现“应保未保”“漏保错保”情况。智慧民政通过整合多维度数据,建立低收入人口库、困难儿童信息库、残疾人信息库等专项数据库,实现救助对象的自动识别与动态更新。
多源数据整合:数据库汇聚民政业务数据(如历史救助记录、福利享受情况)、跨部门数据(如收入数据、房产数据、医疗费用数据)、动态监测数据(如基层巡访记录、群众反馈信息),构建完整的救助对象画像。比如,低收入人口库不仅收录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还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支出型困难家庭”(如因重病、教育支出过大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边缘易致贫家庭”,将更多潜在救助对象纳入监测范围。
动态监测更新:系统定期自动更新数据库信息,结合基层工作人员的入户调查、巡访记录,实时调整救助对象状态。比如,困难儿童信息库中,系统根据儿童年龄增长、家庭经济状况变化(如父母就业情况、收入增减)更新儿童救助等级;低收入人口库中,若监测到某家庭收入超过救助标准,自动触发退出流程,避免资源浪费;若发现某家庭因突发疾病导致经济困难,自动推送预警信息至基层民政部门,提醒开展帮扶。
(二)需求精准匹配:定制化提供救助服务
不同救助对象的需求存在差异(如困难儿童需要教育帮扶,残疾人需要康复服务,老年人需要养老照料),智慧民政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救助对象的个性化需求,匹配对应的救助资源与服务,避免“一刀切”的救助模式。
需求自动研判:基于救助对象画像,系统自动分析其核心需求。比如,通过困难儿童信息库中的年龄、健康状况、家庭情况数据,判断儿童是否需要教育资助、医疗救助、心理辅导;通过残疾人信息库中的残疾类型、等级数据,识别其是否需要康复辅助器具、无障碍改造、就业帮扶。
资源精准对接:需求研判后,系统自动匹配对应的救助资源。比如,为需要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推荐就近的康复机构,推送康复辅助器具申领链接;为困境儿童匹配公益组织的助学项目,对接学校提供教育支持;为独居老人匹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安排上门照料、送餐服务。同时,系统支持救助资源的智能调度,根据区域救助需求分布,合理分配救助物资与服务力量,避免资源集中在某一区域导致浪费。
(三)智能预警监管:确保救助过程合规高效
精准救助不仅要“精准投放”,更要“精准监管”,智慧民政通过大数据分析与智能预警,实现救助全流程的实时监控,防范救助资金挪用、虚假申报等风险,确保救助过程合规、透明、高效。
资金监管预警:系统对救助资金的发放、使用进行全程跟踪,对接财政部门的资金拨付数据、银行的转账数据,实时监控资金流向。若发现资金发放异常(如同一对象重复领取补贴、补贴金额超出标准),系统自动触发预警,提醒工作人员核查;对救助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确保资金用于规定用途(如养老机构补贴用于设施改造、人员培训),避免挪用侵占。
效果评估优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救助效果,评估救助政策的实施成效。比如,分析某区域低保政策实施后,低收入家庭收入增长情况、生活改善程度;评估困难儿童帮扶项目中,儿童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的提升效果。根据评估结果,优化救助政策与服务方案,调整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或调整资源投放方向,形成“评估-优化-再评估”的闭环,持续提升救助精准度。
三、一网通办与精准救助协同:构建民生服务新生态
“一网通办”与“精准救助”并非独立运行,二者通过数据互通、流程联动,形成“服务便捷化”与“保障精准化”的协同效应,推动民政服务从“单一业务办理”转向“全周期民生保障”,构建更具温度与效率的民生服务新生态。
(一)数据互通:服务数据支撑精准救助,救助需求反哺服务优化
“一网通办”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如群众办事记录、申请材料、反馈意见),成为“精准救助”的重要数据来源;而“精准救助”识别的需求与问题,又为“一网通办”的服务优化提供方向。比如,通过“一网通办”收集的困难群众办事反馈(如“康复辅助器具申领流程复杂”),可推动流程进一步简化;“精准救助”中发现某区域困境儿童数量较多,可在“一网通办”门户中新增该区域的儿童帮扶专项入口,方便群众快速获取服务。
(二)流程联动:从“被动申请”到“主动服务”
传统救助以群众主动申请为主,部分困难群众因信息闭塞、行动不便无法及时获取救助。智慧民政通过“一网通办”与“精准救助”的流程联动,实现“主动发现、主动服务”。比如,系统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出某家庭符合临时救助条件后,自动通过“一网通办”平台向该家庭推送救助申请提醒,并简化申请流程(如自动填充部分信息、减少审核环节);基层工作人员通过平台获取预警信息后,可上门协助群众完成线上申请,真正实现“救助上门、服务到家”。
(三)体验升级:让民生服务更有温度
“一网通办”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精准救助”解决群众“被忽视”的问题,二者协同让民政服务不仅高效,更具温度。比如,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操作不便的群体,“一网通办”提供适老化界面(如大字体、语音导航)、线下帮办服务(基层工作人员协助线上申请);“精准救助”则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匹配上门养老服务,根据残疾人需求提供无障碍改造申请通道,让特殊群体感受到民生服务的关怀与温暖。
“一网通办”与“精准救助”是智慧民政提升民生服务效能的双引擎,前者通过流程重构与入口整合,打破服务壁垒,让群众办事更便捷;后者通过数据赋能与精准施策,优化资源配置,让民生保障更精准。二者协同发力,推动民政服务从“管理导向”转向“服务导向”,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更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AI赋能 · 开箱即用 · 无缝协作
百余种业务应用互联互通,无缝衔接
行业领航 · 深度定制 · 标杆实践
行业专属定制方案,源自TOP企业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