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产品体验更多产品 >
当职业院校的实训设备与数字屏幕并肩,当教学方案与数据看板联动,信息化建设已不再是职业教育的“附加项”,而是支撑产教融合、提升管理效能、培育技能人才的“必需品”。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需兼顾“教学实训的专业性”“管理流程的规范性”“校企协同的开放性”,既要解决当下信息孤岛、流程割裂的痛点,更要为未来智慧校园、数字职教的发展预留空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正是以“业务为核心、协同为纽带、集成促融合”,为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实践框架。
一、明确建设核心:锚定职业院校的差异化需求
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跳出“通用化”思维,聚焦自身“教学实训并重、校企合作紧密、管理服务下沉”的差异化特征。若盲目照搬普通高校的信息化模式,易导致系统与业务脱节,沦为“形式化工具”。需从教学、管理、服务、校企协同四大维度,明确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目标,确保每一项功能都能解决实际问题。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息化建设初期,便精准定位职业院校的需求痛点:
教学上,需衔接实训设备与数字资源,支撑“理实一体化”教学;管理上,需规范公文流转、会议筹备、督查督办等行政流程,适配院校多层级管理架构;
服务上,需打通师生办事通道,减少线下跑腿;校企协同上,需预留接口,便于后续对接企业实训平台与资源。
基于此,学校将信息化建设目标拆解为“内控管理落地、文会事一体化、信息集成共享”三大方向,避免了信息化建设“大水漫灌”式的资源浪费,确保每一步建设都紧扣职业院校的业务需求,为后续系统搭建指明方向。
二、搭建协同中枢:以统一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系统多、数据散、协同难”的问题——教学有教务系统、管理有办公系统、服务有一卡通系统,各系统独立运行,数据无法互通,既增加师生操作成本,也导致管理决策缺乏统一数据支撑。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步,是构建统一的协同运营平台,将分散的系统与数据串联,打造“一个入口、全域服务”的管理中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以协同运营平台为核心,整合了信息发布、公文管理、督查督办、会议管理等功能模块,形成全校统一的工作入口。
在信息发布环节,平台规范公告通知、新闻刊物、周工作安排的发布流程,通过审批管控确保信息真实合规,同时支持按部门、人员多维度统计宣传投稿情况,避免信息“多头发布、无人追溯”;
在公文管理环节,平台深度还原手工办文场景,实现收文、发文、交换、归档的全流程电子化,公文流转状态实时可查,校领导可通过移动端快速审批,打破“纸质公文流转慢、易丢失”的局限;
在督查督办环节,平台将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的议题与督办事项关联,从议题上报、会议决议到事项执行、结果复核,每一步都可追溯,确保院校决策落地不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该平台并非“孤立系统”,而是预留了集成接口。
学校通过整合统一身份认证,实现师生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关联系统;通过对接档案系统,公文、会议纪要等文件可自动归档,减少人工整理工作量;通过联动一网通办系统,将公告、校领导工作安排等数据同步至办事平台,让师生在一个界面即可获取所需信息,真正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
三、聚焦教学实训:构建“理实一体”的数字支撑体系
教学实训是职业院校的核心职能,信息化建设需深度融入“理论教学+实训操作”的全流程,既要为教师提供数字教学资源与工具,也要为学生搭建“虚拟仿真+真实操作”的实训环境,同时为校企合作实训预留对接空间,避免信息化建设“重管理、轻教学”的失衡。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信息化建设中,始终将教学实训需求放在优先位置。
在理论教学层面,平台支持教学计划呈报、课程资源共享,教师可上传实训指导视频、虚拟仿真课件,学生可在线查看学习,弥补传统课堂“实训操作演示难”的不足;
在实训管理层面,平台预留了实训设备台账管理、实训预约、实训报告提交等功能模块,后续可对接实训设备的物联网数据,实时监控设备运行状态,便于实训安排与维护;
在教学评价层面,平台可记录学生的实训操作数据、课程参与情况,形成个性化学习档案,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企业选拔人才提供数据参考。
这种“教学-实训-评价”一体化的数字支撑,既契合职业院校“理实结合”的教学特色,也为后续深化产教融合奠定了基础。
四、强化服务下沉:让信息化贴近师生日常需求
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落脚点,是“以师生为中心”,将服务下沉到教学、科研、生活的每一个场景,避免系统“重管理、轻体验”,沦为“行政工具”。需通过简化操作流程、优化界面设计、拓展移动场景,让师生真正愿意用、喜欢用,才能发挥信息化的更大价值。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服务层面,充分考虑师生的使用体验:
师生办事上,平台与一网通办系统集成,将公告通知、校务公开、校领导工作安排等数据同步至办事界面,师生无需切换系统,即可穿透查看详情,减少“多平台切换、重复登录”的麻烦;
移动办公上,平台支持通过企业微信、钉钉等常用工具访问,教师可在移动端处理审批、查看会议通知、提交教学资料,学生可在线提交实训报告、查询课程安排,适配职业院校“教师常带实训、学生多在车间”的移动场景;
个性化服务上,平台支持自定义个人门户,师生可根据自身角色(如教师、学生、行政人员)配置常用功能栏目,减少无关信息干扰,提升操作效率。
这种“服务下沉”的设计,让信息化真正融入师生日常,而非“额外负担”。
五、预留拓展空间:为校企协同与未来升级铺路
职业院校的核心优势在于“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不能局限于“校内闭环”,需提前预留接口与架构弹性,便于后续对接企业实训平台、行业资源库,同时适应未来“智慧校园”的升级需求,避免系统建成即落后。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平台搭建时,便注重“开放性”与“可扩展性”:
在技术架构上,采用模块化设计,后续新增“校企合作管理”“实训设备物联网监控”等功能时,无需重构系统;
在数据接口上,整合统一身份认证,未来对接企业系统时,可实现师生、企业人员的身份统一管理;
在资源对接上,平台支持外部组织接入,便于后续邀请企业专家在线参与教学指导、查看学生实训成果。
这种“预留空间”的建设思路,为职业院校后续深化校企协同、对接行业资源提供了可能,确保信息化建设能够随职业院校的发展持续迭代,避免“建成就淘汰”的资源浪费。
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它需要紧扣职业院校的差异化需求,以统一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以服务下沉贴近师生,以开放架构预留未来空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表明,成功的信息化建设,能让行政流程更规范、教学实训更高效、师生服务更便捷,甚至能为校企协同搭建数字桥梁。
AI赋能 · 开箱即用 · 无缝协作
百余种业务应用互联互通,无缝衔接
行业领航 · 深度定制 · 标杆实践
行业专属定制方案,源自TOP企业成功实践






































